勇者不孤
当时间列车呼啸而过,似乎没有终点,也从不停留。
而总有一些人,他们超越时间,被历史铭记,在公共记忆中拥有一席之地,成为时代的勇者。
(资料图片)
不平凡的2022年究竟过去了,越是艰难的日子,人们越需要爱与信心。那些勇者的故事总是激励人心,让人们再次坚信人间有大义。这也是记录勇者的意义——汲取力量,而后奋勇前行。
勇者通常和困境联系在一起,但困境本身并不能成就勇者,真正成就勇者的是直面困境和风险的态度及行动,所谓“临事而屡断,勇也”。
勇者虽与众不同,但从不孤独。我们崇仰勇者,赞颂其义行,正是一次社会共识的达成,一种精神品格的传递,一股正向力量的汇聚。
武侠小说中,常有孤胆英雄仗剑走天涯。而现实社会中,勇者不再形只影单,前方有榜样,身后有追随者的脚步。勇者“义以为上”,流传千年不息;时代攀登路上,勇者不孤。
没有人生而无畏,勇者不惧、挺身而出的瞬间,不过是道义压倒了恐惧,因职业精神战胜了个人安危,为家国情怀选择了逆向而行。值得庆幸的是,我们身边总有这样的“超级英雄”及时出现,他们“拯救世界”又“抚慰心灵”。
2022年末,北京迎来新冠病毒感染高峰。在北京大学首钢医院发热门诊,医生一天接诊百名患者,平均年龄只有24岁的护士们坚守岗位,“烧退了就返岗”成了一种默契。
重症压力下,这不过是众多医院超负荷运转的一个缩影。医务人员没有退缩,扛起“治病救人”使命。勇者之名,只靠行动定义,其无关年龄、性别、地域,甚至无关气力。唯有心存公义,才能最终超越自己,变身“勇者”。
荣誉与奖励,从来不是勇者选择勇敢的出发点,相对于只有一次的厚重生命而言,这些都轻于鸿毛。当然,这不是说荣誉不重要,社会赋予的声名,不仅是对勇者的褒奖,更是对正义的回响。
泸定地震发生之时,驾驶水泥罐车的货车司机杨光银,看到山崖碎石滚落的堡坎旁还有工人在施工,那一刻他以车挡石,筑起生命之墙,为7名施工人员赢得了逃生时间。
平凡的人总给我们最多感动。这份放弃逃生、舍己为人的壮举,震撼人心,救人落下的伤痕,至今闪耀着人性光辉。苏轼所言的“见义勇发,不计祸福”,大抵如是。
揆诸当下,日常生活中,遭遇生死存亡的危急时刻,似乎没有那么多。随着时代发展,勇者的内涵也被大大拓展,勇者“救人于危难之中”,而又不止于此。勇者身上,往往还具有一种难能可贵的品质,渗透于日常生活之中。
“半人”王辉,幼时因一场意外失去双腿,却没有丧失勇气,最终成为国家级非遗项目贺兰砚制作技艺传承人。
已经失明25年的盲人张洪,成功从尼泊尔一侧登上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,成为亚洲首位登上珠峰的盲人。
“身体的残缺,夺不去精神的丰足;真正的勇者,敢对命运说不服。”
王辉、张洪这般自立自强的人,都是史铁生笔下生活中的勇者。双手托举的不只是自我人生,王辉发起的“残疾人互助帮扶计划”,还帮助100多名残障人士找回自信。
微光成炬,勇者不孤。社会的善,需要我们共同托举。有人身处困境却永不言弃,有人明知不可为却勇往直前,有人突破极限打破大众认知……是他们,让更多人感受到勇敢的稀缺与可贵,让犹豫变坚定,让弱者有力量。
那么,勇者的力量,到底来自哪里?
或许,勇者不是真的无所畏惧,只是生而为人而心中有“仁”。
撰稿/新京报评论员 徐秋颖
X 关闭
- 太阳能